欢迎来到儒学课堂!
首页>>语音课程
收藏商品(7)
《论语》语音课程
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 中国人必学修身智慧
价 格¥ 199.00市场参考价¥3000.00
课程详情课程目录 Q&A 文字稿 用户评价

授课导师
蔡振民

蔡振民先生,1966年生,祖籍福建,后迁居广东。出身世儒之家,代代以儒治家,弘儒济世。祖辈曾与朱子合注儒家经典,独自疏注《尚书》十余年而成《书集传》。先祖蔡元定还自悟失传已久的洪范之数,在天文、律吕、易经等方面也具有极深的造诣。蔡氏在历史上有“四世九大儒”之美誉,家族至今仍保留“万古儒宗”之楹联。


蔡先生自幼继承家学、深研经典、以道濡身。年少时秉承游学之传统,身不带分文行走于祖国的山河大地,遍访明师隐士,增长见闻,磨砺心志。成年后有感于世风流变,毅然辞去公职,穷究《易经》天人之极旨,潜心于儒门心法修炼,以期拯救人心于迷茫。先生舍去私业财富、尝尽世间百味,跨过生死门槛,历经种种劫难,终在祖德福荫下得恩师亲授儒门“传中”心法。上溯羲皇,中承孔孟,下至宋明,心学理学一脉贯通。自此又坦荡在世间名利中潜修默炼十余载。国学兴起之际便开办书院,巡回全国各地开展数百场儒学讲座,宣讲古圣先贤法脉。


蔡先生讲经典、谈修身、玩诗歌、论礼乐,不拘泥于书本,因人、因时、因地而随宜说法。先生常说:儒学无他,只是学做人做事而已。人但能回到真如初心,一切本具足,无需外求。

课程内容

共94课,平均每课大约40分钟(每课时长有些不同)。全部94课于2020-09-27已获国家版权证书。



          ......



1、论语》的魅力


《论语》是集孔子及其弟子们智慧于一体的精简读本。孔子祖述尧舜,宪章文武,他集先王之道(修身、教化与治国平天下)而大成。其中《论语》就是一部如实记录孔子与弟子们日常问学论道的经典。因此历代自王侯将相到一般读书人,无人不读《论语》,谈论《论语》,学习《论语》。宋朝开国功臣赵普说,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,这不是一时戏谈之言,他是深得《论语》之奥妙后发自内心感叹。


2、解读《论语》须有深山识宝的功夫


一块晶莹剔透的玉石,外表与普通石头并没有多少差别不识货者必定当作普通石头看待,《论语》也是如此。《论语》的论道也只平平常常,无怪力乱神之说,无高大惊人之语。然而,全得《论语》之真机真趣者必定能品读出篇章安排之巧妙,句子之间的道义逻辑,隐藏在平实语言背后的禅机妙语,儒门心性直入之大修身,大行持,修己安人之道,圣王之大治等等。读《论语》得此道之秘者如入龙宫得无量珠宝,此非世间任何价值可以比拟。可惜的是,我们近代对《论语》的解读太儿戏了!

真要解读《论语》,须有深山识宝的功夫。目前对《论语》解读,要么拘泥于文字,要么照搬之后的注解,没有半点入道者之真见更有学者任着个人性子,在文字、训诂、义理和个人经验上猜想凑合,过度的解读。没有深山识宝的功夫,只能把《论语》解读得“似乎有道理”而已,根本没法把大家引入孔门的殿堂,遑论入室!


3、解读儒家经典需要那些实在的功夫?


儒学的根本在于心传口授。在夏之前,那是绝地通天时期,圣王传道都是口耳相传,简单一句两句便直入,能承担,真诚行持。所以这个时期是生而知之安而行之,即孟子所谓“尧舜性之”时代。夏周三代,大家私心越来越严重,虽仍保留心传口授的传统,但需要不断修身才能逐渐复本心(亦言天理或良知)即孟子所谓”汤武反之”的时期。此道传至文王,开始有文字记载,春秋时孔子因天传而得之,后传曾子、子思、孟子。


儒学自宋周敦颐传二程子之后,因为南宋的无能,许多得真传的儒者纷纷隐居山村,在民间默默传道,保持着对儒家经典的学习研究、和法脉的传承。为了避免经典解读的表面化,民间真传对经典的解读一直是严格要求的,提出了解读的三个层次即文字解、知行解和入道解。三解合一,强调文法与行法的并重,避免了流于文字义理而疏忽了个人修身的现象。


知道儒宗真血脉之传承后,我们就不敢随便讲解儒门经典了。因为不得儒门真传,解读经典如同匹夫入山不识宝随便搬弄只会亵渎经典,亵渎圣人。真传此经典者,必也在传圣王之真血脉,此血脉用孔子的话来说就是一以贯之”。真能“一以贯之”则不仅《论语》能解,而且四书五经都能通解。凡只解读《论语》而《易经》、《诗经》等其他经典不能解读的,肯定是一知半解甚至半解都达不到的学者,这点不可不知。


4、不读《论语》将会遗憾一生


(1)孔子是先王之道的集大成者。《论语》以孔子及其弟子言语编纂而成的书,传承着圣王们的大智慧。因此,宋朝开国功臣赵普说,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,这绝不是一时戏谈之言。


(2)《论语》是一本彻上彻下的书。孔子弟子三千,有天资聪颖的颜回,有迟钝的曾子,有脾气怪癖的子张,有愚笨的高柴,也有老爱在白睡觉的宰我。但他们都能在孔子的引导下走向贤达之路有很多当了大官,造福一方也有不少到各地继续办学,传播圣人之。可见,我们如果能诚心诚意,深入《论语》,我们无论文化基础如何,或得圣人真谛,或得启发,或得心灵的洗涤。总之,我们都因《论语》而有收获。


(3)历来自王侯将相到一般读书人,无人不读《论语》,谈论《论语》,学习《论语》。如今,从从政者、管理者、教师到社会一般人士,想提高自身的能力和修养,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社会,不能不学《论语》。


5、我们《论语》解读的与众不同之处举例


(1)孔子与弟子间的对话都是平平常常这些话都是为了引导大家体认“仁”( 出自天道大本体)而说的。这些语言看似容易,实则非常耐人寻味。因此,解读者如未得传承,不得修身要法及《中庸》行法,解读时难免出大


(2)历史以来,《论语》的讲解多浮于文字表象很少达到天道心性方面的高度,难以让学人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。这些讲解总离不开文字训诂、历史背景、人物介绍,句子翻译和肤浅的解释等表层的东西,而最核心的关系到经典能否深入,能否灵活应用的心性与天道却基本没有涉及。《论语》中子贡曰:“夫子之文章,可得而闻也;夫子之言性与天道,不可得而闻也。”性与天道是等到弟子基础已经牢固,根器已经成熟后才直接给传授的,这是传道的基本原则。可见心性与天道才是传承的大宝,得此大宝即如孔子与颜渊所说:“用之则行,舍之则藏,惟我与尔有是夫!”得此大宝才能如孔子所说“吾道一以贯之”。


(3)我们这个《论语》讲习针对的是成年人,很多难解的地方如:君子不器,君子不重则不威,学则不固,无友不如己者,躬己正南面,贤贤易色,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等等,这些疑难句子或段落我们都会契入心性进行深入讲解,这是目前其他讲《论语》书所没有的


(4)值得注意的是,凡儒经典都不能当成一般术类或某些哲学类书来解读。佛学经典,都是实修实证者的解读才如法,才能引导后学深入本体去修,保证正法得到传承。儒家经典也一样,如不得真传,不能慎独修身,解读经典不可能如法的由儒门真传者蔡振民先生为我们解读《论语》和其他儒家经典是我们儒踪天下课程的最难得之处,我们课程是绝对值得信赖的,希望大家清楚。

适合人群
儿童及其家长、老师,传统文化爱好者、践行者。
课程特色
做人做事有大气象,这气象就在生活与工作的细节中。听听我们不一般的论语课程,达成我们辉煌的人生。
订阅须知

1. 本专栏为录播语音课程,一经付款订阅成功,课程永久有效,可反复收听学习。
2. 本专栏为虚拟内容服务,一经付款订阅成功,则不可退订、转让。
3. 本课程仅限本人在本人账户内使用,未经许可对课程内容作任何形式的转录、复制、商业使用等均构成侵权。
4. 本产品版权归甘肃儒踪天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所有,欢迎以推广优秀传统文化为目的的合作。
5. 欢迎学员加入我们的微信群或QQ学员群,咨询请联系:

(1)刘老师 13980910864(微信同号)。

(2)赵老师:13458664154(微信同号)

  • 免费试听 第01课 背景介绍
  • 免费试听 第02课 学而篇(一)
  • 免费试听 第03课 学而篇(二)
  • 第04课 为政篇(一)
  • 第05课 为政篇(二)
  • 第06课 为政篇(三)
  • 第07课 为政篇(四)
  • 第08课 八佾篇(二)
  • 第09课 八佾篇(三)
  • 第10课 八佾第(四)
  • 第11课 里仁篇(一)
  • 第12课 里仁篇(二)
  • 第13课 里仁篇(三)
  • 第14课 里仁篇(四)
  • 第15课 公冶长篇(一)
  • 第16课 公冶长篇(二)
  • 第17课 公冶长篇(三)
  • 第18课 公冶长篇(四)
  • 第19课 雍也篇(一)
  • 第20课 雍也篇(二)
  • 第21课 雍也篇(三)
  • 第22课 雍也篇(四)
  • 第23课 雍也篇(五)
  • 第24课 述而篇(一)
  • 第25课 述而篇(二)
  • 第26课 述而篇(三)
  • 第27课 述而篇(四)
  • 第28课 述而篇(五)
  • 第29课 述而篇(六)
  • 第30课 泰伯篇(一)
  • 第31课 泰伯篇(二)
  • 第32课 泰伯篇(三)
  • 第33课 泰伯篇(四)
  • 第34课 子罕篇(一)
  • 第35课 子罕篇(二)
  • 第36课 子罕篇(三)
  • 第37课 子罕篇(四)
  • 第38课 子罕篇(五)
  • 第39课 子罕篇(六)& 乡党篇(一)
  • 第40课 乡党篇(二)
  • 第41课 乡党篇(三)
  • 第42课 乡党篇(四)
  • 第43课 乡党篇(五)
  • 第44课 乡党篇(六)
  • 第45课 先进篇(一)
  • 第46课 先进篇(二)
  • 第47课 先进篇(三)
  • 第48课 先进篇(四)
  • 第49课 先进篇(五)
  • 第50课 颜渊篇(一)
  • 第51课 颜渊篇(二)
  • 第52课 颜渊篇(三)
  • 第53课 颜渊篇(四)
  • 第54课 颜渊篇(五)
  • 第55课 子路篇(一)
  • 第56课 子路篇(二)
  • 第57课 子路篇(三)
  • 第58课 子路篇(四)
  • 第59课 子路篇(五)
  • 第60课 子路篇(六)
  • 第61课 宪问篇(一)
  • 第62课 宪问篇(二)
  • 第63课 宪问篇(三)
  • 第64课 宪问篇(四)
  • 第65课 宪问篇(五)
  • 第66课 宪问篇(六)
  • 第67课 宪问篇(七)
  • 第68课 宪问篇(八)
  • 第69课 卫灵公篇(一)
  • 第70课 卫灵公篇(二)
  • 第71课 卫灵公篇(三)
  • 第72课 卫灵公篇(四)
  • 第73课 卫灵公篇(五)
  • 第74课 季氏篇(一)
  • 第75课 季氏篇(二)
  • 第76课 季氏篇(三)
  • 第77课 季氏篇(四)
  • 第78课 阳货篇(一)
  • 第79课 阳货篇(二)
  • 第80课 阳货篇(三)
  • 第81课 阳货篇(四)
  • 第82课 阳货篇(五)
  • 第83课 阳货篇(六)
  • 第84课 阳货篇(七)
  • 第85课 微子篇(一)
  • 第86课 微子篇(二)
  • 第87课 微子篇(三)
  • 第88课 子张篇(一)
  • 第89课 子张篇(二)
  • 第90课 子张篇(三)
  • 第91课 子张篇(四)
  • 第92课 尧曰篇(一)
  • 第93课 尧曰篇(二)
  • 第94课 总结
  • Q第10课 八佾篇(四)
    A
  • Q第09课 八佾篇(三)
    A
  • Q第08课 八佾篇(二)
    A
  • Q第07课 为政篇(四)
    A
  • Q第06课 为政篇(三)
    A
  • Q第05课 为政篇(二)
    A
  • Q第04课 为政篇(一)
    A
  • Q第03课 学而篇(二)
    A
  • Q第02课 学而篇(一)
    A
  • Q第01课 背景介绍
    A

热门推荐

全国名师直播
人气选课指南
用券购课优惠
大V邀请返利
书籍正品保障
COPYRIGHT@甘肃儒踪天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陇ICP备05005786号 甘公网安备 62042102000035号